今天 2024-10-14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00

发挥职业院校实践育人先天优势

阅读量: 22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实践育人要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以育人为本兼具实践属性的职业院校,能否成为中小学的校外实践场所,能否成为中小学拓宽实践育人的新渠道?
 
从人的全面发展看,职业院校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劳动与实践优势。劳动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是强调动脑与动手、实践和体验的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院校要培养促进社会生产、服务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决定了其必须从产业需求出发,与社会现实结合,体现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的实践特征。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职业院校能够有机融合劳动资源和教育资源,带领中小学生走进劳动现场,深入实训中心或观摩企业生产,在生产性劳动、生活性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体验中接触劳动实践,了解劳动知识,感悟劳动精神。
 
从人的终身发展看,职业院校为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实践可能。中小学是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成长和探索时期,对人的终身发展发挥基础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普通高中学校要明确指导机构,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对学生进行指导。”职业体验是职业启蒙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中小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和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职业院校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以职业教育内容为载体的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角色体验、职业探索等教育途径让中小学生在职业实践中启蒙职业,了解自我,认识世界,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生涯规划能力。
 
从人的个性发展看,职业院校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体验场所。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职业院校能让学生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将学生的学习世界与社会世界、生活世界建立关联,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与生活、学习与职业的有机联系,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与社会的真实体验,丰富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职业给我们一个轴心,它把大量变化多样的细节贯穿起来,使种种经验、事实和信息的细目彼此井井有条。”学生在职业学校体验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中通过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实践体验获得“做中学”的实践体认,形成实践性知识,实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共同建构,达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完善自我的目的。
 
因此,对中小学的实践育人路径,职业院校可从三方面作为:一是开放教育资源。在普职融通背景下,让中小学生在职业学校现场感受实训中心体现出的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工匠文化,通过职业陶冶引导中小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形成对职业的直观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开发系列课程。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劳作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着手培养和训练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和手工技巧,并严格要求他们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对待适于他们能力的劳动,通过这种方法将孩子们纳入劳作课培养轨道中。凯兴斯泰纳认为公立学校的首要任务和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发展职业教育,或者说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倡导手工劳作课,把与生活有关的实践活动和实际操作的手工技巧纳入不同年级学生的课堂中,在课程中养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劳动态度。三是开展职业体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职业体验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普职融通、落实职业体验教育的必要支撑。在职业体验馆开展职业模拟活动和基地实践活动,对学生按职业、行业或工种开展职业体验,能够让中小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工作的精细化要求,感悟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教育蕴含的工匠精神,在劳动体验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